国家级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于道教圣地武当山脚下的车城十堰,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辖区总面积10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0.1平方公里,下设十堰经济工业园区、东城工业园区和西城工业园区,先后被授予“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最佳汽车产业示范开发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中国十佳优质营商环境产业园区”等国字招牌。

经过20多年的聚集发展,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拥有各类汽车整车厂家30余家,年整车生产能力100万辆;拥有各类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值千亿元。辖区现有东风小康、东风特专、东风特客、易捷特、世纪中远等一批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拥有精密电动车桥、车驰电机、泰祥、万联达、先锋模具、湖北中尔车轴、天运汽车电子公司等50余家关键零部件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如今,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汉襄随十”千里汽车工业长廊的产业龙头,鄂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先行区、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和排头兵。

发展中的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奋进中的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期待您的支持和加盟。当前我们正在围绕建设现代汽车城和千亿级园区目标,依托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奋力打造鄂西北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创新驱动的先行者、解放思想的排头兵、“放管服“改革的示范区,为广大投资者、入驻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搭建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努力成为优惠政策的洼地、高效服务的高地、创新创业的福地。拥抱新时代,我们都是追梦人。热切期待大家来国家级十堰经开区投资兴业、安居乐业、成就大业!

在产业发展上经开区形成了大比较”优势:

一是有种类齐全的整车优势产业链优势。具备商用车、乘用车完整汽车生产资质企业4家、新能源车生产资质企业3家、改装车资质企业9家,可生产78种涵盖乘、商、微及各类专用车、军车、新能源(氢能)汽车等车型,具备年产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入驻企业5807家,1200家零部件配套企业,生产700余种总成,3000余种零部件,拥有中国汽配城品牌,18种零部件产业链产品处在全国全省唯一6个全国第一,12个全省第一)。

二是有成熟配套的园区及发展空间优势。规划园区20平方公里,建成完整工业园区10平方公里。2022年,GDP130亿元,工业总产值295亿元(其中规上227亿元),亩均产值225万元,以全市2‰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5%的地区生产总值。共建的新经济产业园5000亩已整理土地2000亩,22万平方米的新能源产业园标准厂房已建成迎宾。

是有科技创新及进出口贸易潜力优势。具备上市条件的后备企业68家(已上市1家,新三板3家),专精特新企业39家,金种子、银种子企业8家,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级5个、省级22个、市级19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223家,隐形冠军17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3家。拥有万名人才、万名工匠和百所大学建立产业研究院和各类科创中心。有出口企业120家,贸易圈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200多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全省第一。

是有国家级的金字招牌一流的营商环境优势“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最佳汽车产业示范经开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汽车)”“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单位”“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十堰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等9个国家级金字招牌。营商环境考核位于全省21个国家级开发区前列,18项营商环境指标对标北上广标杆城市,50项重点改革事项提档升级荣获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榜全国投资环境引领优秀园区荣誉称号。

在省委、省政府“一芯两带三区”战略指引下,在十堰 “一心两翼三高地”和“一主四新四大”区域和产业布局中,开发区按照“一区三园”托管模式,正在规划建设产业新区,新规划核心区面积将达50平方公里,建成之后将成为十堰东部产业转移的首选承接地,一个全新升级的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呼之欲出。

近年来,开发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构筑“一心两翼三高地”区域和产业布局,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的思路,以打造“千亿产业园区”为目标,加强京堰两地对口协作,奋力将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创新驱动的排头兵、解放思想的先行者、“放管服”改革的示范区,真正成为全市“一心”战略的核心增长极。

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2.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4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总收入5.9亿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7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外贸出口4.3亿元。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7家,限上商贸企业6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6家。税收增幅全市第一,如按同口径计算,增长20%以上。